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榆林:“黑色资源”与“金色田野”共生演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8:01:00    

熬粥喝的小米被加工成月饼、粽子、大列巴等产品,而且都有可追溯生产企业的二维码。


7月11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进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的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青创联盟”),该公司一楼展厅内陈列着各类独具特色的小米产品。


7月11日,在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分拣包装车间作业。 记者 霍海澎摄


在这里,小米串起了品牌引领、园区建设、科技研发和电商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陕西青创联盟董事长张雄彪见证了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发展壮大。


2012年,张雄彪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2015年春节回乡,张雄彪看到小米收购价被压低、村民囤粮的困境。次年,张雄彪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与志同道合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注册成立了陕西青创联盟,搭建了淘米易购电商平台,成为最早通过电商渠道售卖米脂小米的青年农人之一。


“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品质。”公司成立之初,张雄彪就找准品牌化的路子,创立了“桃花峁”米脂小米品牌,从小米种植、溯源、质检、包装等方面着手,解决了米脂小米卖出去和卖上好价钱的问题。


张雄彪还和农户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米脂县103个村党支部建立结对关系,推行“订单农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小米。


“你出的钱多一点,就可以要求农户按标准来种小米。”张雄彪说。他们给种植户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建立溯源体系,严把质量关,为米脂小米行业树立标杆。2024年,公司销售额突破9000万元,带动3200户农户增收。


如今,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聚集了陕西青创联盟、米脂县精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代表性企业。这些公司聚焦产品与技术创新,以集群化、协同化的发展方式突破发展瓶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截至2024年底,“米脂小米”建成643个销售网点,综合产值达22亿元。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样亮点纷呈。


榆林的煤矸石年产量在6000万吨以上,煤矸石堆存和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2024年,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碳基固废中试基地——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


记者在基地看到,被膜布覆盖的煤矸石旁,利用煤矸石加工转化制成的人工土壤培植的绿植长势喜人。


“很多人不知道,煤矸石其实是制备人工土壤的优质材料。”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仕梅说。


在这里,经过破碎、分选等多道工序,煤矸石被转化为三类产品:生态功能土、再生骨料以及低热值煤,被“吃干榨尽”的煤矸石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基地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通过特定技术“激活”,煤矸石可转化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人工土壤。这一发现为破解固废难题打开了新思路。


技术研发并非易事。“煤矸石成分复杂,有的含碳高,有的硅铝含量高,必须像‘剥洋葱’一样精准分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花介绍,“我们研发的‘相分离可控分选耦合生物解矸快速成土’创新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不仅如此,科研团队为了攻克无害化处置难题,在菌种筛选环节做了大量实验,最终实现了重金属绿色脱除等核心工艺。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万吨级生态功能土生产线,为下一步的工业化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研发,推动煤矸石分解利用,持续验证煤矸石基生态功能土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林业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等领域的应用效果,为榆林乃至全国的煤矸石固废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首席科学家李世英说。


从煤矸石的“吃干榨尽”到小米园的“智慧蝶变”,榆林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黑色资源”与“金色田野”共生演进。这座新兴的能源化工重镇,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墨,绘制着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全新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