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村民说事”说通民心路——电白马踏镇创新机制破解治理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0:04:00    

电白区马踏镇河角村委会铁里琅村,一处村道此前已严重损坏,路基下方已形成多处地下空洞,存在安全隐患。经村民说事会决议,河角村委会积极向上级争取9.8万余元资金,联系专业施工队伍制定修复方案。如今道路完成重修,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村民们的安全出行得到了有力保障。

“以前出行总是提心吊胆,现在道路修好了,我们心里也踏实了。”村民凌先生感慨,想不到通过村民说事会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

据悉,去年以来,马踏镇将“村(居)民说事”机制作为深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鼓励村民敞开说、随时说、大胆说,及时收集并快速响应基层诉求,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民生服务短板、环境治理难题等。如今,“村(居)民说事”活动已累计开展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成为汇聚民意、纾解民忧、凝聚民心的有效渠道。

“汇”民智

盘活资源促增收兴产业

马踏镇将“村民说事”机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搭建平台、汇集民智、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在长山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突出。“村民说事”活动上,不少村民表达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村“两委”后经深入调研,与丰优种养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对接吸纳村内富余劳动力。同时,镇人大代表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进一步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

如今,该村合作社循环种植圣女果、小辣椒、草莓等作物,产销两旺。这些合作社累计提供稳定岗位140余个、季节性岗位700余个,务工群众日均收入约130元,人均年增收达1.2万元,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村民说事”不仅盘活了人力资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推动了特色种植规模化。

在龙湾村开展的“村民说事”会上,村民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闲置土地靠近高速,位置优越,该引进企业!”“环境好了,得发展特色产业!”村“两委”认真梳理民意,决定利用村口10余亩闲置机动地发展特色种植。

此后,经镇村干部、人大代表多方考察洽谈,龙湾村成功引进清塘祺楠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祺楠育苗产业园。目前,首期10亩连体大棚已建成。该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有望成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新增长点。

“解”民忧

“急难愁盼”变惠民工程

马踏镇坚持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通过“村(居)民说事”平台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在石古湾村危桥改造工程中,针对村民反复反映的漫水桥安全隐患,镇村两级快速响应,在镇党委、镇政府统筹主导下,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科学规划设计方案,积极筹措项目资金,严格组织施工建设。

项目推进中,石古湾村“两委”充分发挥“村(居)民说事”平台纽带作用,及时通报工程进展,就桥梁设计细节、施工期间临时通行方案等关键环节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引导村民理解支持配合,有效化解潜在矛盾。

“主干道有几处坑坑洼洼的地方,而且路面过于狭窄,希望能协调解决一下,因为这关乎全村村民的安全出行问题。”“茅坡田段S路段存在安全隐患,有视线盲区,开车很危险。” 在黄羌村,群众反馈的交通安全问题被村干部一一记录。

对此,镇人大代表、黄羌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深入现场调研,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目前,这两个路段已分别进入修复或设计阶段。

上述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镇村干部高效务实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村(居)民说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和”邻里

“疙瘩事”变成“连心桥”

马踏镇通过搭建平等对话平台,既讲透政策法规,又兼顾乡情民意,让一桩桩“疙瘩事”变成“连心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龙湾村一场村民说事会上,修建一条硬底化道路的提议不时被群众提起。然而,修建此段道路需占用一两户村民门口的土地,涉及的村民对项目不了解、不理解,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面对这一问题,镇村干部深入一线,听取群众意见,耐心讲解法律法规,通过“法律释明+情感疏导+利益平衡”三步工作法积极调解土地矛盾,既保障了道路工程顺利推进,又维护了村民合法权益。

在下河、凤门村污水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过程中,同样有部分村民因对政策理解不足、选址存疑而产生抵触情绪,工程一度受阻。

镇村两级依托“村(居)民说事”机制,召开专题说事会,驻村工作组现场解读污水处理政策及选址依据,并组织村民代表赴已建成项目村参观,直观了解设施运行效果。经连续几场说事会协商,村民疑虑逐一消除,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村(居)民说事”机制在重点工程推进中的润滑剂作用: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既保障了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又确保了民生工程落地见效,实现了“政策落实”与“民意畅通”的双赢。

“美”家园

干群同心共创共建

走进如今的马踏镇,整洁的街道、规范的市场、优美的村容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变化,正是运用“村(居)民说事”平台,发动群众共建美丽家园的生动写照。

“以前市场乱糟糟的,现在规范多了!”马踏社区居民李阿姨高兴地说。

李阿姨口中市场的变化,曾经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临时市场乱摆卖问题。为解决问题,当地社区借助“村(居)民说事”机制,召开专题协调会听取各方意见,还创新实施了“三定”管理措施:定点摆卖、定时经营、定责保洁。如今,市场秩序井然,环境卫生显著改善,赢得了居民和商贩的一致点赞。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村(居)民说事也越来越成为人居环境提升的有力抓手。各村(社区)充分发挥“村民说事”平台作用,通过说事会、入户宣传等形式,让“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长山村委会姓杨村,村民们主动拿起扫把、铁锹,积极参与房前屋后清洁、沟渠清淤等工作,掀起了一股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村民杨大叔感慨道:“村民说事会让我们有了发言权,环境变好了,住着也舒心!”

正如杨大叔所言,在一个个像危桥改造、道路改善等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村(居)民说事”机制有效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共识、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深厚的群众根基。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廖晓露

【作者】 邓建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