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与你乡见 | 碧江古村用“活化密码”让祠堂重获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0:44:00
“顺德祠堂南海庙,顺德祠堂以碧江为最!”这句民谚,道尽了珠江三角洲文化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碧江古村的荣光。当多数古建筑在岁月中沉寂,碧江却以一场惊艳的“活化革命”,完成从历史遗迹到时代地标的蜕变,书写着传统村落保护的鲜活传奇。
千年文脉:从一粒种子到百座祠堂的传奇生长
南宋的晨钟暮鼓里,碧江八世祖苏显在大岗头山阴建起祭祀始祖太尉公的“缨堂”。这座顺德祠堂的雏形,恰似一粒深埋地下的种子,历经数百年风雨,终长成参天大树。
明宣德五年(1430年),“缨堂”升格为“种德堂”,自此,碧江的能工巧匠、官宦商贾纷纷投身建祠热潮,将对先祖的追思、对故土的眷恋,雕琢进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
清末民国初,碧江的祠堂群迎来鼎盛——苏、赵两姓超100座祠堂沿河而立,绵延数里。

碧江金楼临街马路。
其中,苏氏祠堂50多间临水而建,镬耳山墙高低错落,木雕花窗流光溢彩,构成“祠堂夹岸立,檐角映波生”的壮丽画卷。这些建筑,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幅砖雕壁画,都是岭南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岁月更迭,尽管祠堂数量锐减,但现存的23座中,2座省级、9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依然屹立。斑驳的梁柱上,时光的刻痕与精湛的工艺交织,诉说着往昔荣光,更见证着碧江人对文化根脉的代代守护。
活化利用:让祠堂“开口说话”
推开慕堂苏公祠(现碧江村史馆)的木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上演:百年梁柱静默伫立,村史馆以极高的策展水准呈现古村历史——地理沙盘勾勒出村落脉络,精心制作的文化纪录片重现往昔岁月。

记者向志愿者家明了解碧江古村祠堂故事。

展柜中的老照片、旧农具和老物件。
碧江村史馆志愿者家明指着展柜中的老照片、旧农具和老物件介绍道:“这些带着‘土味’的展品,让年轻人触摸到乡愁的温度。”
这座“变身”村史馆的祠堂,如今成了村民的“文化客厅”:清晨,老人们用粤语唠着家常;一些青年人在此举办在地艺术,以“架罉”为主题推荐碧江八位传统手艺人,让90后、00后了解村文化发展的历程。“现在的祠堂,会‘说话’、有‘心跳’。”家明的话语里满是骄傲。

傍晚,下班后的家明带着记者漫步村道:“现在的每一间祠堂都有自己的新故事。”他笑道。澄碧苏公祠、从兰苏公祠化身蓬莱艺术馆,不定期举办岭南艺术展,有时还会邀请学者在此讲学,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曾经闲置的怡堂,摇身变为退休教师之家、廉政教育基地,周末还飘出孩子们练习书法的墨香。
让古建筑“活”在当下

碧江古村风景。
“祠堂最怕‘空’,有人气才能活。”家明的话,道出了碧江古村“活化革命”的核心。通过功能置换与业态创新,祠堂群不仅留住了建筑形态,更激活了文化生态。数据见证着这场蜕变:改造后的祠堂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文创产业年产值显著增长,实现“保护 - 利用 - 反哺”的良性循环。

村心街景。
从古老的祠堂到文化地标,从濒危遗产到活力新篇,碧江的实践证明:古建筑保护不是冰冷的封存,而是让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共融。当夕阳为镬耳山墙镀上金边,重生的祠堂群正以崭新姿态,续写岭南文化传奇,更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碧江样本”。
图文、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部分图片由周志锋提供
相关文章:
- 与你乡见 | 碧江古村用“活化密码”让祠堂重获新生 04-30
-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推出《漕纲迷航》沉浸式实景剧本游戏 04-30
- 汕头市缔俐文化有限公司召回部分甄潮牌卡通趣味玩具 04-27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在法学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04-27
- 跨越国界与障碍 古琴文化在重庆绽放多元魅力 04-27
- 刘宁到温县、孟州市调研 04-26
- 践行“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句象书店打造复合型公共阅读空间创新样本 04-25
- 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北影节创作论坛举行 04-24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