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晚潮|深切缅怀我的外公——黄埔军校抗日英雄阮锦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8:42:00    

潮新闻客户端 张勤

我的外公阮锦云,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拚尽一腔热血,战死在南京光华门,以身殉国,年仅28岁。外公壮烈牺牲时,母亲只有8岁,最小的妹妹出生仅1天,父女来不及见上一面,就阴阳两隔。我们没有见过外公,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看到过,但在我们心中,外公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的高大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根据母亲的口述和留给我们的烈士证书(荣哀状)、信件及与南京保卫战的公开档案材料,特撰文缅怀先烈,告慰外公在天之灵。

外公阮锦云,浙江定海人。生于1909年3月22日(己酉年闰二月初一),卒于1937年12月12日。幼年丧父,8岁入定海县城私塾。后随母亲投靠上海亲戚,靠帮佣为生。尽管生活艰难,仍努力学习,不忘初心。15岁时,经人介绍,考入上海市蒙藏银行做实习生。据查,蒙藏银行是北洋政府蒙藏院为振兴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经济呈请设立的,于1923年成立开业。总行初设北京,后迁天津。同年11月在上海设立分行。该行获取北洋政府国务院会议批准,具有发行辅币特权。阮锦云在这里做了一年的实习生,后因工作努力,办事能力强,能独当一面,在16岁时就转为正式职员,成为银行最年轻的白领。可以想象,如果循此道路,外公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

20世纪20年代,苦难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饿殍遍地,民不聊天生。有志之士,都在寻找中国的出路,热血救国。1924年,孙中山高举“三民主义”大旗,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时逢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可以说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1925年7月,带着满腔报国热情,外公投笔从戎,放弃银行职员的安逸工作,毅然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在中央军事学校政治科,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三队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黄埔同学会登记号,黄字010963号)。

黄埔军校是1924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正式校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学校办在黄埔这个地方,因地而名。1926年更名扩大为“中央军事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闻名的指挥官。这些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浙江省档案馆黄埔军校同学录

外公阮锦云所读的黄埔军校四期,一共有学员2654人,设炮兵、工兵、政治、经理4科。政治科分又为三个大队,由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阮锦云被分在政治科大队第三队,一共有147人。有浙江同乡5人,分别是浙江宁波的江川、浙江松阳的张礼、浙江龙泉的叶书、浙江镇海的虞一呜和浙江义乌的陶维海。由于黄埔军校办在广东,所以同班同学中广东人特别多。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的谢晋元,就是广东蕉岭人。阮锦云入学年龄、志趣,与谢晋元相近,成为同学中走的比较近的好友。整个黄埔四期的名将还有林彪、刘志丹、胡琏、张灵甫、李弥、胡长青、刘玉章等一大批名将。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一路打胜仗。同时前线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1926年10月,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就提前毕业了。每个毕业生通过检阅台时,都高声背诵毕业誓词: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生的分配方向主要集中在国民革命军各部队及政治工作系统,担任政治指导员或宣传干部。外公阮锦云被分到蒋介石嫡系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后经严格测试,加入了东江宪兵队,东江宪兵队是后来宪兵队之始。后宪兵队整编为三个宪兵连,改组成立宪兵团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宪兵团与十万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一路英勇作战,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攻占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1928年,宪兵团改编为宪兵第1团,并增设宪兵第2团,驻守南京。1931年成立宪兵第三团,首任团长是浙江奉化人蒋孝先。蒋孝先追随同乡叔父蒋介石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曾参加北伐。北伐成功后,任南京宪兵第四团团长,后改任宪兵第三团团长。1933年升任北平宪兵副司令,1935年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任第三组组长,成为蒋介石的侍卫长,旋即调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高参兼第三组组长。阮锦云作为浙江同乡,黄埔军校校友,跟随蒋孝先到第三团,担任宪兵第三团特高组少校组长。查阅国民政府公报、军政公报,阮锦云从上尉到少校,虽资历不深,官阶不高,但都是蒋介石亲自提名上报,由国民政府行政院或军事委员会任命的。作为浙江同乡,黄埔军校学生,宪兵队警卫处专员,是蒋介石的贴身警卫,相互之间肯定认识并熟知。如果,按此轨迹顺利发展,凭他的年轻老成,聪明才智和一身本领,前程可期。

1935年12月,军事委员会令铨二字4196号: 阮锦云 委任 宪兵司令部警卫处 上尉 处员

按时间推断,外公阮锦云应该在1928年底北伐战争胜利的时候在南京结婚成家。第二年有了第一个孩子,起名阮湘华。湘是取其妻子的家乡湖南,华应该是传承黄埔精神,振兴中华,不忘报效国家之意。儿子白华、二女立华都有个华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战争。同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中失利后的中国军队一路西撤,最终在南京城下打响了一场“保卫首都、捍卫尊严”的生死之战。10万卫戍部队在唐生智将军的指挥下,与沿着京沪线和太湖南岸直扑向南京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血战数日。12月13日,日军破城而入,古城南京沦陷,随后数万日本兵在南京城内烧杀掠劫,制造出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1937年12月12日,外公当时担任宪兵第三团特高组少校组长,在南京雨化台一带坚守抵抗。面对装备精良、人员数倍于我的日寇,外公奋勇抗敌,浴血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南京保卫战幸存的宪兵教导第二团第三营第九连第一排排长向鸿远的回忆文章中,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南京保卫战时宪兵团英勇抗日的壮举。在举例列出的保卫战中牺牲的13个烈士中,就有外公阮锦云的名字,牺牲时的职务是宪兵特警队中校队长。

根据亲自参与战斗的宪兵队排长向鸿远《宪兵教导团增援光华门侧记》和其他亲历者的一些回忆文章综述: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一共有6000多名宪兵参战,战斗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南京宪兵司令萧山令将军战死疆场。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铁军”,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蒋介石开始了中国宪兵的选拔工作,当时面对的对象是全国200万士兵,经过层层的选拔,才挑出了将近八千多人。这些人各自都有绝技,可以以一当百。其中的八千人,在以后的训练之中,又被淘汰了一批,剩下的人则成为了中国甚至是东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南京保卫战时,宪兵第二团、第十团,以及宪兵教导第二团一并编入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11月下旬,宪兵教导第二团奉命驻守清凉山、清凉门、水两门、汉西门、雨花台一带防守。12月8日起,敌我双方进行炮战,日机不停地轰炸。12日敌军又在坦克掩护下发起第三次冲锋,战至下午7时,南京失守。战死的宪兵团官兵有:萧山令(1892-1937.12)湖南益阳人,宪兵少将副司令。刘作民(1891-1937.12)湖北黄陂人,宪兵二团中校团副。张帆(1908-1937.12)浙江鄞县人,宪兵二团少校军医主任。成朝盛(1903-1937.12)湖南湘乡人,宪兵二团第2营少校营长。封靖海(1901-1937.12)湖南邵阳人,宪兵二团第3营少校营长。黄冠亚(1912-1937.12)湖南邵阳人,宪兵十团少校团副。管祖渊(1906-1937.12)江苏江宁人,宪兵十团少校军医主任。李翼谋(1901-1937.12)湖南宁远人,宪兵特务团第2营少校营副。霍为邦(1902-1937.12)贵州人,宪兵练习团中校团副。冯英(1904-1937.12)湖南湘乡人,宪兵练习团第1营少校营长。萧炳芳(1907-1937.12)湖北孝感人,宪兵教导团团副。刘象虞(1907-1937.12)江西石城人,宪兵特务营第3队少校队长。阮锦云(1907-1937.12)浙江定海人,宪兵特警队中校队长。

外公阮锦云牺牲的前一天,他的小女儿立华在炮火声中降生了。

在外公去世11年后,也就是抗战胜利3年后,阮锦云唯一活下来的女儿阮湘华,终于收到了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签发的“荣哀状”(荣字第9501号)。

兹有宪兵第三团特高组少校组长阮锦云,于民国二十六十二月十二日

在南京抗战阵亡,忠贞为国,殊堪矜式,特颁此状,永志哀荣。

国民政府主席 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

1948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签发的荣哀状

荣哀状外套袋子的封面

外公所在部队宪兵队司令部寄给阮锦云儿女阮湘华的信件信封

外公壮烈牺牲的第2天,即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的屠杀(即南京大屠杀),导致30多万平民和战俘死亡,大量妇女遭性暴力,全城约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焚毁。平民生活陷入恐怖,难民大规模西迁,重庆、武汉、长沙等地。外婆是湖南长沙人,失去了外公的依靠后,带着8岁的女儿,2岁的儿子和刚出生几天的小女儿,随着逃难的队伍,一路逃到了湖南沅陵,投奔娘家亲友。路上的艰难困苦,无法言表。

外公牺牲时,外婆还不到30岁。她将大女儿安排在大姨妈家中,并想尽办法让她进入黄埔军校烈士遗孤学校读书。为了生存,在别人的介绍下,不得已,带着儿子和小女儿远嫁西部边塞甘肃临潭。从此天各一方,母女再无见面。1943年3月,外婆及跟随她的儿子女儿全都死于非命,母亲成了阮锦云烈士的唯一遗孤。

我的母亲阮湘华,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工作时,改名阮欣,是外公牺牲后唯一活下来的亲人,我们是外公唯一后代,血脉相连。母亲一生坎坷,历经磨难。8岁丧父,14岁时,痛失母亲弟妹,成为无依无靠孤儿。

母亲在世的时候,时常会一个人独自捧着外公的烈士证书(荣哀状)发呆,想着28岁黄金时期为国捐躯的外公,想着死于战乱的外婆和弟妹,黯然神伤,默默流泪。有时,她会对我们说起外公,说起她不为人知的过去。她是靠着外公的烈士抚恤金活下来,靠着黄埔军校军人遗孤的身份,读完中小学的。中学毕业后,她独自来到了上海,在一所私立小学里教书谋生。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她改名阮欣,考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小学教师训练班政治学习。同年8月,考入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脱产学习。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共绍兴地委担任文秘工作。在工作之初,填写家庭成分的时候,她没有填写孤儿,而是填写了军官家庭,结果被定性为家庭出身是反动“官僚家庭”,从此被打入另册。无论如何努力工作,总是难以得到提升机会。无论什么运动,总是成为批斗的对象。后来,与一起工作的小伙子,恋爱结婚,生有一个女儿和儿子,从此过上真正的家庭生活。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宿。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恢复干部身份,以离休干部身份退休。

阮欣(阮湘华)初中毕业证书

阮欣(阮湘华)高中毕业证书。由于时局紧张,来不及制作正式的毕业证书,用临时毕业证书代替

外公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已经88年了。母亲去世也有37年了。现在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我们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以告慰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外公——抗日英雄。

外公您安息吧!

2025年8月9日杭州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