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走进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探访锡伯族端午节特色民俗——泥地龙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9:20:00    

扔布猴、吃锡伯大饼、划泥地龙舟……

每逢端午节,锡伯族都会用这些特色民俗欢度端午。沈阳市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区,有2个锡伯族聚居街道,27个聚居社区,全区锡伯族人口近3万人。如果您端午节来到沈阳,可以到这里感受一下锡伯族的端午节特色民俗。

泥地龙舟比赛现场,选手身着队服在奋力划桨。李浩摄

锡伯大饼里有“天地”

5月18日,采访车开进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随处可见锡伯族元素。这里是沈阳锡伯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锡伯族夫妻永挺挺、吴景景正在他们刚刚建好的“锡伯族夫妻小院”里制作锡伯族端午特色美食——锡伯大饼。

永挺挺和吴景景都是80后,作为西迁戍边锡伯族人的第11代后人,他们听着祖辈西迁的故事长大。2023年9月1日,永挺挺把三个娃娃托付给父母,带着吴景景策马扬鞭、寻根沈阳,如今他们已经在沈阳定居生活了。

在小院的门口记者就闻到了肉香,原来锅里炖着肉。永挺挺说:“你们有口福了,一会我们就制作锡伯族端午美食——锡伯大饼。锡伯大饼,现吃现烙,夹着辣椒和韭菜拌成的酱,再来上一口肉汤,老香了!”

锡伯大饼虽然是一种美食,但是背后是锡伯族对自然的敬畏。锡伯大饼用锡伯语叫作“发拉哈额分”,用面粉、碱面和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在平底锅里小火慢烤,松软劲道,散发着浓浓的面香味儿。饼分为正反两面,带有大的烙制花纹的一面称为“天”,另一面花纹较小的叫作“地”,摆盘时必须“天”朝上、“地”朝下,夹上自己喜欢的菜和酱,与东北的熏肉大饼和陕西的肉夹馍有点儿异曲同工之妙。

扔布猴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爱

走进永挺挺和吴景景的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萱萱正带着双胞胎妹妹琪琪、遥遥,光着小脚丫在客厅里玩耍。记者注意到,孩子们肩头有一个小布猴。

永挺挺说:“端午节用锡伯语说是‘孙扎拜义车孙扎’,意为五月初五。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家家门上插艾蒿,人们都喝雄黄酒,并给小孩嘴上也抹一点儿。锡伯族在节前半月都喜欢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种彩布、丝线缝制的小猴子。到端午这天,将布猴子投入河中,以表示除灾避邪。年轻人还要相互泼水,去郊外野游和举行赛马、摔跤等体育活动。我家孩子身上的就是小布猴。”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李云霞研究了多年少数民族的民俗,她说:“扔布猴是锡伯族特有的一个民俗,一般布猴都是家里的老人制作,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保佑他们平安健康。”

记者在村里的小广场,还看见一群正在射箭的年轻人。原来,这也是锡伯族端午节民俗之一。锡伯族人依靠渔猎为生,弓箭成为他们狩猎的主要工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锡伯族人积累了丰富的弓箭制作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端午节,锡伯族还会举行射箭比赛,一方面锻炼年轻人的射箭技术,一方面希望他们勇往直前。

泥地龙舟成为文旅新项目

离开了“锡伯族夫妻小院”,记者又来到了稻梦空间。在这里记者探访了锡伯族端午节的重头戏——泥地龙舟。

多次策划泥地龙舟节的稻梦空间总经理赵爱军表示:“我们锡伯族的龙舟不是在河里,也不是在江里,泥地龙舟其实是在稻田里比赛。锡伯族人将传统的运苗船装饰改造,做成泥地龙舟,参赛选手们则依靠单片桨叶,反方向划行,推动长10米、宽1米的龙舟向前行进。桨划下去,水下是厚厚的泥浆,划起来会非常地费劲,也非常地耗费时间。划手们都在奋力向前划行,真是力量和协作的比拼。锡伯族人是最早在东北种植稻米的民族之一,从‘弓马渔猎’到‘垦土耕田’,我们非常热爱脚下的黑土地。泥地龙舟表达我们对土地的热爱,祈求丰收的寓意。”

目前,稻梦空间正在为今年的泥地龙舟大赛做准备。赵爱军说:“欢迎广大游客今年端午节来我们这里,我们还专门增加了新项目,普通游客可以与锡伯族同胞一起,登船执桨,泥地划行,体验在泥土中竞赛的快乐,感受回归自然的美好与畅快。”

端午节里,锡伯族还会举行嘎拉哈、顶鸡蛋、包粽子等很多与锡伯族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摄影:李浩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