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常识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是什么(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31 08:20:04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

注释

  •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 尽:指花凋谢了。
  • 山寺:指大林寺。
  • 始:才;刚刚。
  • 长恨:常常惋惜。
  • 春归:春天回去了。
  • 觅:寻找。
  • 不知:岂料,想不到。
  • 转:反。
  •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大林寺桃花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正谪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之职,政务清闲之余,遂与友人结伴游览庐山胜景,并撰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载此次游历之盛况。文中详述: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等共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启程,遍历东西二林,直至化城,休憩于峰顶,攀登香炉峰之巅,夜宿大林寺内。大林寺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四周环绕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内设施简朴,多为板屋木器,寺僧皆来自海东之地。

因山高地深,时节差异显著,时值初夏,却恍如正月二月之天,山桃花始盛开,涧边草木犹短,景致与平地村落截然不同,初至之时,恍若置身另一世界。遂即兴赋诗一首,即《大林寺桃花》。继而遍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之姓名诗句,遂与集虚等人共叹之,并言:“此地实为匡庐间第一胜境。”自驿路至山门,不过半日程,然自萧、魏、李三人游历至此,迄今已近二十年,竟无后继者来访。嗟乎!名利之惑人,竟至如此。时值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谨序。

大林寺桃花

整文解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并无深奥难解之处,实乃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及“与平地聚落迥异”之景物节候之简要记述与描绘。然细品之,则觉此平淡自然之小诗,实则意境深远,情趣盎然。

诗之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绘诗人登山之际,正值孟夏时节,大地春归,百花凋零。然出乎意料,于高山古寺之中,竟遇一片始盛之桃花,景象殊异。由后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在登临前,曾对春光之匆匆逝去深感遗憾与失望。故此际眼前之春景,实令人惊异欣喜。首句之“芳菲尽”与次句之“始盛开”,相互呼应,既纪实写景,亦显露诗人情感与思绪之跳跃——由愁绪满怀之叹逝之情,忽转为惊异欣喜之情。且首句特用“人间”二字,意在强调此奇遇胜景给予诗人之特殊感受,仿佛自人间现实步入仙境,置身非人间之另一世界。

大林寺桃花

正因此感受之触发,诗人想象飞扬。“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反思,曾惜春恋春,恨春去无情,然实乃错怪春光。原来春并未归去,只是如孩童捉迷藏般,悄然藏匿于此地。

此诗中,诗人以桃花代指抽象之春光,使之具象可感,形象优美;且将春光拟人化,描绘其似有足可转,甚至具备顽皮可爱之性格。于短诗之中,自然界之春光被描绘得生动具体,活泼可爱,若非对春之无限留恋与热爱,若非诗人之童心未泯,实难成就此佳作。此诗之佳处,在于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且戏语之中蕴含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堪称唐人绝句小诗之珍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江州司马之任上。白居易曾为唐贞元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等职,一度春风得意。然因直言敢谏,触怒权贵,遭朝廷排斥,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之白居易,于《琵琶行》一诗中,曾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沧桑感慨。此种感慨,或自然融入此小诗之意境,使《大林寺桃花》一诗,蒙上逆旅沧桑之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44]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